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第三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纪要(节选)(5)

来源:楚天法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此同时,历史上关于气候与艺术也有很多相关的讨论,比如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关五代北宋山水到底描述的是什么季节,或者是在什么季节和气候下完成的

与此同时,历史上关于气候与艺术也有很多相关的讨论,比如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关五代北宋山水到底描述的是什么季节,或者是在什么季节和气候下完成的作品,比如《早春图》、《鹊华秋色》,就此还存在争议。再比如古代的手卷很多是花一两年才能完成,这一两年画家到处游历,游历的过程当中又有季节变化,于是画中肯定带有气候的自觉或者地理的自觉。在西方绘画史上也是如此,T·J克拉克写过一本书非常有趣,叫《瞥见死神》,他讲的是2000年,洛杉矶盖蒂基金会邀请他去做研究,当时他选择了他们所收藏的普桑的两张画,一张是《宁静》,一张是《画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风景》,他的研究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他每天在相对固定的不同时间去看画,比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一次,将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光线,甚至不同心情下的不同感受分时段全部记录下来,最后就构成了一本书。我想这个也是与气候有关的。

可能上述讨论不是直接针对气候,但是这些云、光本身也是跟气候密切相关的,是自然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西方古典绘画与气候关系的历史面向。今天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把气候当做一个观看的对象和描绘的题材,我们对于气候的感知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艺术实践。

1.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胶,灰烬 10米 2014年 花俊

2.灰尘(箱子)箱子,灰尘 41×68×20cm 2014年张震宇

3.物失景非——火铜版画,纸本 50×72.5cm 2012年姚古平

孙莉(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今天面对“气候”这个话题,实际上克扬兄在整个论坛备选话题里面已经罗列了特别多有趣的子话题,比如“可见不可见”以及“个体与系统”。

白家峰(《艺术当代》编辑):我觉得“气候”是一个很好的高考作文题,我都构思过了。如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多关于气侯的文学描写,在今天气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可以不仅指自然界的环境,也可以引申到如经济气侯或者政治气侯等等象征意义的涵义。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一个联想,是因为这个题目极具开放性。并且这个话题很容易做到如高考作文辅导老师所教导我们的要出彩而不能出格。这让我想起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2000年前后由于“不合作方式”等一系列展览原因,使行为艺术受到了官方的抵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会发觉在行为艺术这个艺术门类里几乎唯一幸存就是谈环境的。你的行为艺术是和环境,或者说和环保相关的话是容易被网开一面的,所以有一些这一类的作品幸存。

第二个让我联想到的是,今年石家庄美术馆做的“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展,我想他们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展览,可能与石家庄的城市环境现实相关,其气侯和自然环境很糟糕,这与整个华北的工业化等等均有一些相关联,所以他们就会对这个环境有一种更切身的感受。

我举这两个例子目的就是说,在今天语境下谈所谓的环境艺术,或者从气侯这个角度切入创作的话,它是有效而稳妥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它也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一种可行的延续。

付晓东(“空间站”艺术机构总监、《美术文献》执行主编):唐克扬本次策展的展览主题是气侯,这个事实际上是挺奇怪的,因为现在主流的关于当代艺术讨论和话题,比如说社会学的,或者说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理论上的探索,一般跟这个都没太大关系。

当然,“气侯”这个话题肯定不是一个地域性的话题,虽然唐克扬表面说我是要针对武汉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气侯之间关联,但是毫无疑问,他这个话题肯定是一个全球化的话题。对于他所用的切入论题和展览的方式看似全球化,但实际在用一种东方或者传统的方式重新看待这样一个整体性问题。正如前面的批评家所说,气侯是一种亲身体验、感知性的话题。第二步它带来的是推断与想像,就像天气预报以及人与气侯的关系,这就进入到一种思维上的、形而上的问题,也就是从一个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往上提出的一个话题。

就个体而言,它跟气侯,尤其是创作它跟气侯是发生不了什么太大关系的,个体在气侯里面的影响几乎没有。我们看到以往很多的展览会去探讨一种必然性、推导性的关系,不论是从社会学的,还是人类学的。但是唐克扬在这个展览话题中强调了一种偶然性和豁然性,比如蝴蝶振翅引发的飓风效应,它体现了一种模糊性的猜测。这种思维方式实际在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东方的,来自于传统的整体性思维系统和结构。在运用这种东方系统的时候,唐克扬没有选择一个充满东方主义或者东方意味的词作为一个标志性的题目,比如什么东方之韵之类的。而是用气象这样一个整体化的思维,和这种豁然性的方式来推演东方,传递什么是东方。用一种更加全局化的方式,反思全球化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他的这种思路还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用了一种更加迂回的方式,用“气侯”这个西方主义的词来提,而没有说是天象之类的。

文章来源:《楚天法治》 网址: http://www.ctfzzz.cn/qikandaodu/2020/0928/427.html



上一篇:再七拍: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篇:红色文化法律保护中协商民主的功能及其实现<

楚天法治投稿 | 楚天法治编辑部| 楚天法治版面费 | 楚天法治论文发表 | 楚天法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楚天法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