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第三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纪要(节选)(3)

来源:楚天法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个让我联想到的是,今年石家庄美术馆做的“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展,我想他们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展览,可能与石家庄的城市环境现实

第二个让我联想到的是,今年石家庄美术馆做的“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展,我想他们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展览,可能与石家庄的城市环境现实相关,其气侯和自然环境很糟糕,这与整个华北的工业化等等均有一些相关联,所以他们就会对这个环境有一种更切身的感受。

我举这两个例子目的就是说,在今天语境下谈所谓的环境艺术,或者从气侯这个角度切入创作的话,它是有效而稳妥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它也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一种可行的延续。

付晓东(“空间站”艺术机构总监、《美术文献》执行主编):唐克扬本次策展的展览主题是气侯,这个事实际上是挺奇怪的,因为现在主流的关于当代艺术讨论和话题,比如说社会学的,或者说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理论上的探索,一般跟这个都没太大关系。

当然,“气侯”这个话题肯定不是一个地域性的话题,虽然唐克扬表面说我是要针对武汉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气侯之间关联,但是毫无疑问,他这个话题肯定是一个全球化的话题。对于他所用的切入论题和展览的方式看似全球化,但实际在用一种东方或者传统的方式重新看待这样一个整体性问题。正如前面的批评家所说,气侯是一种亲身体验、感知性的话题。第二步它带来的是推断与想像,就像天气预报以及人与气侯的关系,这就进入到一种思维上的、形而上的问题,也就是从一个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往上提出的一个话题。

就个体而言,它跟气侯,尤其是创作它跟气侯是发生不了什么太大关系的,个体在气侯里面的影响几乎没有。我们看到以往很多的展览会去探讨一种必然性、推导性的关系,不论是从社会学的,还是人类学的。但是唐克扬在这个展览话题中强调了一种偶然性和豁然性,比如蝴蝶振翅引发的飓风效应,它体现了一种模糊性的猜测。这种思维方式实际在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东方的,来自于传统的整体性思维系统和结构。在运用这种东方系统的时候,唐克扬没有选择一个充满东方主义或者东方意味的词作为一个标志性的题目,比如什么东方之韵之类的。而是用气象这样一个整体化的思维,和这种豁然性的方式来推演东方,传递什么是东方。用一种更加全局化的方式,反思全球化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他的这种思路还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用了一种更加迂回的方式,用“气侯”这个西方主义的词来提,而没有说是天象之类的。

陈子劲(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气侯,我想最简单的说法是,空气、阳光和水形成了一个气侯关系,这个是科学的一个方面的解释。我也企图在杭州做一个有关“气侯”的事情,杭州这个地方有中国美术学院为背景,从艺术角度来说,杭州的艺术文化背景非常好,但是现在杭州整个文化生态的气侯实际上是非常糟糕,它是一个市民文化气侯。我时时刻刻想起一句谚语“每一滴雨水它并不知道自己是造成洪灾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面做一些有趣的展览,作为对文化、艺术尊重的一个小部分。

会议主题:气候:一个艺术项目的话题

会议时间:2014年6月27日(周五)

会议主持: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

学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唐克扬

刘宇(武汉美术馆副馆长):武汉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江汉繁星计划:气候——2014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即将于2014年6月28日隆重开幕,为深化展览话题我们同期举办第三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主题为《气候:一个艺术项目的话题》,此次论坛由武汉美术馆与楚天艺术集团《艺术派》杂志联合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本次展览策展人唐克扬先生主持。感谢大家持续关注“江汉繁星计划”并在百忙之中来到武汉美术馆参加第三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

唐克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感谢武汉美术馆领导及全体团队对本次展览的全心付出。武汉作为一个中国的中部城市,它的作用其实很特殊,它拥有自己的文化环境,同时又有一种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气候”,它不拘泥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下雨这件事情,并非武汉下雨,别的地方就不下雨了,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就在于气候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并且不是单一性质的存在,它可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地方鲜明的性格。在这里总结有关“气候”的理论应该不是我的任务,下面可能应该请在座的诸位批评家、理论家或者是参与艺术行业的同仁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所以选择“气候”这个题目,就是希望看到我们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不仅是以展览为目的,为结果,而是希望做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开放性的展览,把这个艺术项目变成持续延续的活动,可以吸纳进更多有趣的思想、作品、评论、意见,最后它可能会形成一个看不见的、松散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络之间的关系是空前的复杂和有趣。如何把这种有趣性和多样性揭示出来也是我们下面还要延续的工作,希望在座诸位继续支持我们。

文章来源:《楚天法治》 网址: http://www.ctfzzz.cn/qikandaodu/2020/0928/427.html



上一篇:再七拍: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篇:红色文化法律保护中协商民主的功能及其实现<

楚天法治投稿 | 楚天法治编辑部| 楚天法治版面费 | 楚天法治论文发表 | 楚天法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楚天法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