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第三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纪要(节选)(2)

来源:楚天法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对唐克扬一直很感兴趣的(笑)。据我观察,展览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撒网捞鱼,你的水平高一点捞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对唐克扬一直很感兴趣的(笑)。据我观察,展览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撒网捞鱼,你的水平高一点捞的鱼就大一点,你的水平低一点捞的鱼就差一点。第二种是姜子牙直钩钓鱼,坐在湖边30年,这样一种方式其实是需要一个批评家或者是策展人和艺术家长期的交往和对话方式。第三种方式,正如克扬此次的实践,是对知识结构的构建,很有意思。这是“养鱼”的状态,他抛出一个东西,具有宽容性和结构性,而促使一个展览变成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是我的直观感受。

3. A step to sky白陶,熱敏顏料,限量十二件36×32×25cm 2012年 王令杰 郝经芳

4.气候系列1薄纸板 50×100cm 2014年 张杰

鲁明军(四川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关于气候,虽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感知经验,但是我是外行。去年翻过一本书,去年是台湾出的,今年三联出版社刚刚出了简体版,许靖华先生写的《气候创造历史》。关于气候与历史的关系,历史学界有很多讨论,后来我发现类似的书很多。我当时看到这本书还是挺兴奋,因为里面有一些观点很有趣。比如他将明末李自成的造反,归咎于当时是一个小冰川时代,导致农民没有饭吃,最后迫不得已才去造反,包括近代欧洲的战争也是,他说应该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也提到了气候,论及气候与法律、政体的关系,他说气候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了人的性格、习俗,而这些又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时代法律、宗教和政治,气候不同,法律对人民的信任程度也不同,比如日本法律的惩罚制度就很残酷,因为日本的季节温差很大,而印度就不一样,印度的气候就比较温和,法律也没有那么严酷。书中还分析到欧洲强大,亚洲很弱的原因是,亚洲没有温带,只有严寒与炎热,而欧洲有广阔的温带。所以他进一步推出结论:没有温带的国家就适合专制,而温带比较广阔的国家适合民主共和,这就是孟德斯鸠当年在《论法的精神》里面讲的。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极端的观点,不乏偏见,但是它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角度。气候不再是单纯的感官经验,可能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政治文化的秩序。

与此同时,历史上关于气候与艺术也有很多相关的讨论,比如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关五代北宋山水到底描述的是什么季节,或者是在什么季节和气候下完成的作品,比如《早春图》、《鹊华秋色》,就此还存在争议。再比如古代的手卷很多是花一两年才能完成,这一两年画家到处游历,游历的过程当中又有季节变化,于是画中肯定带有气候的自觉或者地理的自觉。在西方绘画史上也是如此,T·J克拉克写过一本书非常有趣,叫《瞥见死神》,他讲的是2000年,洛杉矶盖蒂基金会邀请他去做研究,当时他选择了他们所收藏的普桑的两张画,一张是《宁静》,一张是《画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风景》,他的研究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他每天在相对固定的不同时间去看画,比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一次,将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光线,甚至不同心情下的不同感受分时段全部记录下来,最后就构成了一本书。我想这个也是与气候有关的。

可能上述讨论不是直接针对气候,但是这些云、光本身也是跟气候密切相关的,是自然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西方古典绘画与气候关系的历史面向。今天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把气候当做一个观看的对象和描绘的题材,我们对于气候的感知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艺术实践。

1.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胶,灰烬 10米 2014年 花俊

2.灰尘(箱子)箱子,灰尘 41×68×20cm 2014年张震宇

3.物失景非——火铜版画,纸本 50×72.5cm 2012年姚古平

孙莉(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今天面对“气候”这个话题,实际上克扬兄在整个论坛备选话题里面已经罗列了特别多有趣的子话题,比如“可见不可见”以及“个体与系统”。

白家峰(《艺术当代》编辑):我觉得“气候”是一个很好的高考作文题,我都构思过了。如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多关于气侯的文学描写,在今天气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可以不仅指自然界的环境,也可以引申到如经济气侯或者政治气侯等等象征意义的涵义。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一个联想,是因为这个题目极具开放性。并且这个话题很容易做到如高考作文辅导老师所教导我们的要出彩而不能出格。这让我想起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2000年前后由于“不合作方式”等一系列展览原因,使行为艺术受到了官方的抵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会发觉在行为艺术这个艺术门类里几乎唯一幸存就是谈环境的。你的行为艺术是和环境,或者说和环保相关的话是容易被网开一面的,所以有一些这一类的作品幸存。

文章来源:《楚天法治》 网址: http://www.ctfzzz.cn/qikandaodu/2020/0928/427.html



上一篇:再七拍: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篇:红色文化法律保护中协商民主的功能及其实现<

楚天法治投稿 | 楚天法治编辑部| 楚天法治版面费 | 楚天法治论文发表 | 楚天法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楚天法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